(本章完)"襄汉六郡原来分属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这次收复之后,宋廷为统一管理 ,单设襄阳府路。除在襄阳府设安抚使司外 ,不按制度设置“差监司”、即转运使司等文人监军系统 ,“止委制置使岳飞措置”。这是战时对宋朝历来的文人控制武将军队的反动,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影响。此时岳飞作为武将不敢居功,上奏说自己“人微望轻,难任斯职” ,要辞去制置使并请求宋廷另“委任重臣 ,经画荆、襄”。宰相赵鼎认为:“湖北鄂、岳 ,最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岳)飞鄂 、岳州屯驻 。不惟淮西藉其声援 ,可保无虞,而湖南 、二广、江 、浙亦获安妥 。”宋高宗同意赵鼎的主张 ,确定岳飞改驻荆湖北路的首府鄂州(今湖北武昌),自此岳家军的大本营就定在了鄂州 。
绍兴五年的南宋军队整编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的规模从三万多人的规模增加到十万人左右的规模 。这是因为杨幺军的壮丁五 、六万人大都编入岳家军 ,再加上江南西路安抚司统制祁超 、统领高道等部(约八千五百多人) ,和此后增拨的统领丘赟所部(近一千五百人);荆湖南路安抚司统制任士安 、郝晸、王俊 、统领焦元等部(约一万多人);以及张浚都督府左军统制杜湛改任岳飞统辖的黄州武将知州带来的几千蔡州兵 。岳家军以后也大体维持十万左右这个数量直到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害。1135年,由于岳家军的兵力变成了原来的三倍 ,岳家军也从原先十将的编制扩充至三十将的编制,每将的平均兵力是三千多人 。到绍兴九年(1139年)岳家军增至八十四将,每将的平均兵力减至一千二百余人。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 :1.背嵬军;2.前军;3.右军;4.中军;5.左军;6.后军;7.游奕军;8.踏白军;9.选锋军;10.胜捷军;11.破敌军;12.水军 。其中背嵬军是绝对主力 ,名字学自韩世忠的同名统制军;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武装侦察的意思;其它军名都是增长士气的军号 。据绍兴九年(1139年)统计,这十二军共有22名统制、5名统领和252名将官分别率领 ,其中有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名。王贵任中军统制 ,张宪任前军统制,这二人是岳飞的副手 ,岳飞不在时可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徐庆、牛皋和董先三人最为善战;此五人是岳家军的中坚人物。